2)第3章 上进之路_晚清枭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算穿越了、有了“金手指”,那也就是一普通人,中人之姿而已。他哪敢跟朱元璋相比,就算是在梦里,没有龙傲天光环与“系统”,孔昭易也不敢想能做到与朱元璋同一成就。

  放弃不该有的奢望,孔昭易选择走成功率最高的寻常路。

  而且,孔昭易发现他除了科举—进体制这一条路外已经无路可走。

  如果不走这条路,那么孔昭易就基本只能北投太平天国或捻军。

  捻军不仅组织散乱而且一直都是流窜作战,没有固定的地盘,发展潜力薄弱,压根就不在孔昭易的考虑范围。

  而太平天国,就算他要投过去也有些晚了,因为此时太平天国已然坐大,占据了江宁,北伐西征,羁縻数省,势力庞大,有与清廷南北割据对立之势。更何况其核心是广西人,孔昭易的潜力空间有限,顶多也就是个冲锋陷阵的炮灰。

  更别提他还是孔子后裔,太平天国的反孔与反儒风暴就能让孔昭易人头落地了,即使是几年后风暴平息,他也会被迫卷入洪秀全与杨秀清的权争,成为权力拉锯的牺牲品。

  可以说,在清朝咸丰年,孔昭易唯一有可能的上升渠道、成功率最高的造反道路就只有科举—进入体制。

  当然,孔昭易也没有在科举一道上吊死的想法,没想着能像游戏打怪一般一路达成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的成就。

  因为走上科举之路就意味着要同这同一时代同一地区最为聪明的人同台竞技,而孔昭易前世也只不过是个凭借过分努力才进入保底211的普通人,都配不上凤凰男的名号,就一小镇做题家。

  他不认为自己穿越了、有了好记性就有能力在科举这路上顺畅地走到底。

  孔昭易明白,他绝对不比当世人聪明,有着四亿人口的清末,其内卷之严重超乎想象,尤其是内卷之巅的江南,科举竞争之激烈比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还惨烈,毕竟高考还是公平公正的。

  而江南的科举之路,不仅仅是个人读书能力与水平上的竞争,更是家世、资源、心智与手段的较量。

  尤其是秀才以后的科举之路,更是残酷得让人恐惧。真正的秀才不是影视剧中贫穷、迂腐、知识水平一般的形象,这往往只是人的刻板印象。事实上,能成为秀才的人,已经是这个时代绝对的文化人与聪明人,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为了争取有限的出人头地的机会,人会无所不用其极,手段之残酷、心思之诡谲超乎想象,孔昭易一个生活在和平时代,连电视剧也要字幕翻译才能看懂的普通人想要与这些人精、老油条在他们熟悉的赛道上同他们竞争,简直就是找死。

  孔昭易对自己的认识非常清楚,他最大的优势就是前世所受的教育与脑海

  请收藏:https://m.wcs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