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十章 毒杀_北宋穿越攻略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人对甜味的偏好与生俱来。

  这是因为人的味觉细胞中有很多甜味受体,人吃了甜味食品后,甜味将通过神经传导给人带来愉悦的感觉。

  甜品让人心情变好其实是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素在作用。

  心烦意乱或者心力憔悴的时候,脑部最需要的就是糖分。这时候吃别的食物,脂肪,纤维素等都不能转化为糖。而一些甜食如冰激凌,蛋糕可以直接转化为糖,从而迅速缓解这一症状,满足了脑部的能量需求。心情不好的时候人体还会缺乏B组维生素,吃一些甜品,碳水化合物可以促进B1、B12摄入,对于精神上有一些安慰或者满足。

  除了生理上可以迅速消除大脑疲劳和不适,甜品带来的满足感也同时在心理上满足人们对味觉的需求,大多数人追求食物的口感,尤其女生喜欢甜食,让这种满足感来缓解心情,和有的人购物可以让心情好等原因有着相同的道理。

  遗憾的是,人类对于糖分的获取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

  史前时期人类就已知道从鲜果、蜂蜜、植物中摄取甜味食物。后发展为从谷物中制取饴糖,继而发展为从甘蔗甜菜中制糖等。

  制糖历史大致经历了早期制糖、手工业制糖和机械化制糖三个阶段,而制糖业的每一次发展,都意味着工业技术水平的一次重大飞跃,也使得糖从贵族才能享用的奢侈品,逐渐变为寻常人家消费得起的日常用品。

  对于中国人来说,唐宋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节点。

  公元674年,中国发明用滴漏法制取土白糖。该法用一套漏斗形的陶器,配以瓦缸和其他小设施,将蔗汁熬至相当浓度后倒入瓦溜(漏斗形陶器)中,从上淋入黄泥浆,借助黄泥浆的吸附脱色制取土白糖。白糖的出现,标志着制糖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唐大历年间,四川遂宁一带甚至出现了用甘蔗制取冰糖的技艺。

  唐宋制糖手工业昌盛,所产之糖的品种和质量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但是,糖和盐不同,并非是生活必需品——除了无糖不欢的甜党。

  既然不是必需品,那就基本上可以定义为奢侈品了。在宋朝,寻常人家的孩子,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大概可以混个便宜的饴糖(麦芽糖)吃吃。只有富贵人家才把红糖和并不怎么白的白糖加入羹汤,过一把甜食的瘾。至于冰糖,属于爱马仕中的顶级全球限量版,听说有这么个东西而已。

  作为寻常人家的孩子的方仲永,前世却是个资深甜党。在白砂糖论包卖的时候,自然是算不上什么缺点。在当今大宋,委实是个不太和时宜的高消费的恶习。方父曾感叹道,这小子生了个穷命,长了个富贵嘴。你能体会到一个想吃甜食的孩子,抱着一捆甘蔗啃的悲壮吗?即使磨出了一嘴的血泡,甘蔗的甜

  请收藏:https://m.wcs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