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005章:北大建筑_我在北大学考古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逼。

  都是大牛。

  陈飞要是研究生毕业了,肯定前途一片光明。

  当然,前提是能够过了复试再说。

  苏亦惯例早起,然后被陈飞拉着继续联系英语口语对话。

  “苏亦,古得猫宁!”

  “飞哥,古得猫宁!”

  打完招呼,两人相续一笑。

  研究生复试,分口试跟笔试两项。

  其中,也包含口语。

  但对于这个年代的考生来说,口语就真的是走个形式。

  很多北大复试的学生,外语只考十几分,陈飞的外语初试成绩只有25分,所以看到苏亦九十多分的外语成绩,顿时,目瞪口呆。

  从认识开始,就一直拉着苏亦给他补外语。

  建国初期,国内学习苏联教育模式,院系大合并,重理轻文,理科专业细分两百多,而文科专业则剩下十几个专业。

  学科上学苏联,就连外语也学俄语,不然,就是德语,英语绝对的边沿化,这样一来,恢复高考后,把英语定为必考科目,分数则是惨不忍睹。

  不仅高考,研究生考试同样如此。

  这种情况之下,苏亦近乎满分的英语成绩,有多醒目就可想而知。

  这种醒目,不仅表现在跟北大外语系妹子秀口语,也表示在后面的复试之中。

  ……

  在招待所食堂吃过早饭后,陈飞尽心尽责的充当保姆的角色,准备先把苏亦送到历史系的复试地点再则回法学系。

  “我们法律系的复试点有点远,所以咱们要提前出发了。”陈飞说。

  燕大的校区不算太大,北大搬入以后,直接把周边的家属区囊括其中,后来得到了扩建,扩容。80年代北大法律系也才开始筹建,现在依然在家属区的房屋中办公。

  这个时候的法律系,还在北大校外复试地点跟历史系南辕北辙。

  78年,北大的研究生复试模式跟后世差不多,院系分开复试,历史系跟法学系的复试地点不在一起,主要是以院系大楼所在地为主。

  按照陈飞的计划是先把苏亦送去文史楼,他再折回法律系那边。

  陈飞这个提议,被苏亦否决掉了,他的心智已经不是15岁少年,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并不缺,没有必然浪费陈飞的时间,陈飞也不见得就比他更熟悉燕园。

  “飞哥,文史楼的位置,我懂。”

  北大历史系就在文史楼,考古专业此时还没有独立出来,还属于历史系,自然而然也在文史楼。

  燕园的建筑物是一直都属于扩建当中的。

  建筑风格也延续了燕大建筑,灰色的清水砖墙体,简化的檐部装饰,教学楼采用歇山和庑殿顶,宿舍楼则采用硬山顶。

  古香古色,充满了历史感,成功地延续了燕园的风貌,古建筑建筑风格尤为地道,这一切很大程度归功于时任三校建委会的主任古建筑专家梁思成,而文史楼就是50年代北大搬迁到燕大校址后扩建的仿古

  请收藏:https://m.wcs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