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十七章 出问题的青花瓷大业_南宋小良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学生之间兼顾自如;墙壁正中镶嵌的那一块光洁平整的大黑板,更是吸引了众人的目光。除此之外,白粉笔、黑板擦、教杆之类的琐碎小件物品,亦是一应俱全。

  这些设计全是出自孙山之手,他借用了大量前世的教室风格,大不同于现如今学堂的模样。

  在场的众人当中,有不少都上过学堂,见到如此闻所未闻的布置,都是不由地啧啧称奇,有些人甚至压抑不住心中好奇,专门跑上前去,这里摸摸,那里看看,尤其是试坐高脚转椅的几人,更是发出阵阵的惊叹声。

  见识过校舍之后,天色已经不早了,只为看热闹的人群都陆续退出了学堂,孩子们被分散领进了几间讲堂之内,第一天的课程终于开始了。

  …………

  刚刚忙完学堂的琐事,孙山又一步不停地往磁窑场赶。

  当他中途路过慈里村时,却见村民们正齐聚在稻场上,忙得不亦乐乎。

  有人提着木桶在洒水,有人拿着扫帚在清扫,有人牵着水牛绕圈圈,牛屁股后面跟着嘎吱嘎吱滚动的石磙,正在压实地面。稻场一角,几个老人正忙着修理手中五花八门的农具。还有一堆小孩子玩得最是开心,不停地围着稻场跑来跑去,正在捕捉蜻蜓。

  这一幕场景,猛然勾起了孙山前世儿时的记忆,同样是在村中稻场上,谈笑忙碌的大人们,戏耍追逐的孩子们,一帧帧画面闪过脑海,既令他无比熟悉,又带着几分久远,那群捕捉蜻蜓的小小身影当中,好像有一个正是儿时的自己,忙碌的大人里面,有一对是他前世正值年轻的父母,还有那些熟悉又亲切的乡亲面孔,七爷、九婶、吴大伯……

  可惜,这一幕再也回不去了,不是因为他穿越了,而是童年记忆里的那个小村庄,早就淹没在了巨大的城市浪潮之中。

  过去的一切都追不回来了,眼前的稻场却是为孙山失落的心灵,稍稍找回了一丝慰籍,他要为这些准备秋收的村民们做点什么。

  带着追思离开了稻场,孙山直接一头扎进了书房之中。

  当天下午,孙家木器行的掌柜带着几名老木匠,匆匆忙忙赶到了慈里村,返程时,他们手中已经多了两张图纸。

  这图纸上面,乃是孙山根据记忆画出来的两种农具的样式,其中一种名叫稻床,另一种唤做人力脱粒机。

  却是孙山在稻场上见到,现在的农民只能使用一种名叫连枷的农具来为稻麦脱粒,这种连枷极其简陋又原始,一根长竿上面连着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用来拍打稻麦使其脱粒,费时又费力,村民们可谓是极其辛苦。

  而他想出来的稻床和人力脱粒机,效率就要高多了。

  稻床,顾名思义,外形看上起就像一台长方形的矮木床架,人们只要拿着一把把早已斫好的稻或麦,使劲在上面掼摔,

  请收藏:https://m.wcs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