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3章 第四回:风波再起(3)_头牌花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事儿!

  叶青明在徽州府一带,看过当地“黄梅调”(黄梅戏的前身),说是湖广黄梅人,逃水荒唱小曲讨米,传到皖中地带的。

  到了皖地庆安府、怀宁道一带,又结合地方方言、曲调,由当地人传唱,融合成一个戏曲剧种雏形,当时还没有人承认这个剧种,只起名叫“黄梅调儿”。

  叶青明见黄梅调儿的曲调、唱腔优美、动听,冒着老爹和整个戏班子的老前辈们咒他数典忘祖的骂名,

  自作主张,花一大笔钱,把一批年轻艺人,带到怀宁道拜师学艺,改唱“黄梅调儿”,把他老爹气个半死。

  不过,学成回来后,几曲大戏一演,立马一鸣惊人。这“黄梅调儿”,确实比北调花鼓的曲子好听得多,一到县内开场演出,让人耳目一新大受欢迎。

  到江州、夏口、楚州那一带演出,把当地人看疯了,都说这戏班儿的戏唱得真好,特别这个调儿,真是好听!

  那些唱京、汉、楚剧种的大班子,都唱不赢叶家班了。

  这样,叶小云老爹跟那些老艺人,虽然在内心深处,还是接受不了这个改变,但嘴上也没有什么话可说了。

  叶青明思想开放,开始接触学习当时刚刚在南方都市、楚州、鄂府等大都市兴起的舞台机关、西洋布景、新式道具。

  他去楚州买回天鹅绒幕帘子,还加了二幕帘子、三道沿吊幕帘子。

  那时候国内戏曲还没有“幕”这一说,台檐上挡遮的叫帘子,因此都叫戏帘子,名词儿土得掉渣不说,其作用还不大,

  只不过为了在台上“遮遮丑”、“掩掩羞”而已。

  此外,他还弄回当时最先进的汽灯照明,把舞台搞得“光明灿烂、金璧辉煌”的。

  当时,普通戏班子,连帘子布都没有,道具土气简单,照明也是油灯、蜡烛或松明子,其它一应用具,都是就地取材、因简就陋。

  条件好点的戏班子,台上弄个破旧帘子遮掩,换场时有打帘人扯帘,这算好的班子;

  一般戏班子不讲究,台上戏剧情节中被“打死”的人,换场时自己竟起身走下场,让人看了极不严肃,现在如果这样,那简直就是荒唐笑话!

  那时候,整个唱戏行业,就是这个生态,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对——

  请收藏:https://m.wcs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