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十一章 段纪明欲挖墙脚_汉末皇戚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党人,如果放到明末类似于后来众正盈朝的东林党,当然东汉可没有党争,有的只是党人与皇帝争权而已。

  后世曾言东汉亡于桓、灵二帝宠信宦官,其实不然,汉代宠信宦官的皇帝不在少数,为何偏偏只桓、灵二帝被骂?

  盖因党锢而已,后世史书多为儒家学者撰写,其写书初衷便抱有一定对士人党人的同情,不说灵帝的谥号是后来士人团体报复,只谈桓帝谥号。

  中国古代所有帝王死后都会被上谥号,汉桓帝也是如此,他的谥号“桓”代表了朝廷在他死后对他的官方评价。

  “桓”可绝对不是恶谥,按《逸周书·谥法解》:“辟疆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

  不说桓帝时期,汉羌百年战争结束多为其功,便是欧洲派遣使节不远万里远渡重洋外交,也不是后世很多拥有美名的皇帝可以比的。

  你能说汉桓帝是个坏皇帝?

  他的一生,其实是勤于政事的一生,也是武功赫赫的一生。导致他死后蒙上恶名的,正是由他掀起的第一次迫害士大夫的党锢运动。

  就像现在的朝堂一样,朝臣除了依附宦官一派外,便是党人或者心慕党人之人,便是少数官场老油子也是对党人心生同情,是以即使经过前后两次党锢之祸,党人依旧是朝堂不可小觑的势力,东汉立国种下的恶果在这时候已经逐步显现了。

  由此,也可看出党锢之祸,除了皇帝受了宦官谗言以外,未尝没有清除党人势力的原因。

  现在,竟然有人奏疏要将党人已经为其免罪,大赦天下之后还乡的苏不韦重新审理,这不是赤裸裸打党人的脸还是如何?

  一言激起千层浪,朝堂诸公纷纷向此人望去,待看到其人时,纷纷怒视皇帝身边宦官,因为其人本乃无名之辈,却因攀附宦官而得议郎之职,现在出言,不是宦官要再次挑事打击党人吗?

  党人怎能忍受,苏不韦一事是已逝“八顾”领袖郭林宗出言定义其无罪,是以纷纷谏言此事不妥,而宦官一系,见那议郎上奏,只以为乃是张让、赵忠等人吩咐,因此极力请旨彻查,一时间朝堂吵得不可开交,最后无力控制的刘宏直接退朝这才稍安,只是事情已经出了,党人会看在皇帝面子上放过宦官吗?

  就在朝堂诸公下朝窃窃私语,讨论如何应对宦官反击时,司隶校尉段颎则一言不发,他在考虑如何向皇帝请奏惩处苏不韦。

  本来苏不韦拒绝其征辟,让他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已决定派人灭之,未想今日竟有如此良机,若是朝堂之上定其罪,报仇岂不是轻而易举?

  伏泉知道此事,心中松了一口气,只要朝堂注意力不放在宋酆兵败便好,待得外朝与宦官争论完,估计宋酆也该用一场小胜堵住众人之口了。至于那谏书议郎,在他看

  请收藏:https://m.wcs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