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十五章 为啥别人想不到?_从大明风华开始的皇帝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知之甚少,为了大明朝的初期稳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实行了「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

  但永乐大帝时期的六次郑和下西洋,王迪最近这几日才知晓,自己是当局者迷,钻了牛角尖。

  郑和下西洋真正的情况,并不像后世教科书上面写的还有历史老师口中讲得那样,每次朝廷组织的下西洋活动,都是“劳民伤财”或是“赔钱赚吆喝”的亏本买卖。

  在他看来,要么是后世人的搞错了,要么就是自己身处的大明朝,和后世记载的那个不一样。

  这几日宅在行宫内,除了玩小妮子以外,王迪是真真切切在为大明朝付出自己的汗水与努力。

  翻阅了不少资料,再加上与杨蜜的深度交流,王迪心中已是相当清楚,永乐大帝对于远洋贸易的利润到底有多大,他心里绝对是心知肚明。

  可以说,前三次郑和下西洋,算是熟悉道路与商贸情况。就算是在这种磕磕绊绊的情况下,依旧是稳赚了不少银钱。

  后面的三次下西洋活动,随行的船队越来越大,深入西洋的路线也越来越远……

  每一次返航,可谓实打实地给大明朝带来了巨大利润。

  否则永乐大帝在位期间,哪来那么的银钱去修缮长城卫所、疏通大运河、编纂永乐大典、建顺天府、南征安南、五次北征寇虏……

  更何况,永乐六年、八年、九年和十一年,大明朝各地还发生了几次较大规模的疾病与瘟疫!

  就凭朱棣的雄才伟略,远洋贸易果真不赚钱的话,他绝不会仅是为了宣扬大明朝的国威,或是寻找建文帝而如此劳民伤财。

  正因利润颇为丰厚,这才有了先帝宣德五年期间的第七次郑和下西洋。

  虽说远洋贸易的利润,最终都落入了皇室的口袋里,引得一干文臣上梳称有碍观瞻,有伤风化之类的言辞,但不管怎么说,朝廷依旧是在三十年的时间里,进行了七次下西洋的壮举。

  既然都知道了远洋贸易利润如此之大,王迪就很纳闷了,自己捣鼓出来的这几项政策,他觉得以永乐大帝的智慧,没道理琢磨不出来啊。

  那为啥就没实行呢?

  但想破了脑袋,和杨蜜反反复复斟酌过后,王迪还是未能从这财帛动人心可以团结文武勋贵乃至藩王的谋略中,找出太大的破绽。

  要说有没有破绽,肯定是有的。

  像于谦这一类无欲无求的臣子,就是破绽之一。

  问题是,这天下有几个当官的,能混成像他这种家徒四壁,没有半点余财的熊样子。

  其次就是,随着输入大明朝的进口货物和金银财宝越来越多,也许过不了几年,利润就没有头几年那么大了。

  一旦分到手的钱财减少了太多,恐怕有些人是会生出意见来的。

  但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

  多生孩子,提升人口数量增加消费群体即可。

  再就是,通过朝廷的宏观调控,完全可以将进出口货物进行及时调整,将国内有可能产生的经济问题,转移到周边番邦小国身上。

  两两结合下,类似于通货膨胀或是紧缩带来的诸多问题,便能消于无形当中。

  这些还不管用,最后还有行兵打仗这种最简单有效的处理方式呢。

  前前后后里里外外一切都已考虑妥当……

  所以说,才有了今晚的试探。

  王迪就想看看,在这不比朝堂阵容要差到哪去的文武百官当中,有几人,能以什么样理由,来劝谏自己收回这份良政?

  时间一点点划过,喝了两杯酒但头脑还是蛮清醒的王迪,看着分列左右两席的文武百官脸上的表情,他心里基本已是有了谱。

  文官心思多,半数的人还能故作镇定脸上没啥异样表情。

  但武勋那边就不一样了。

  像是英国公张辅和镇朔将军杨洪这些沉稳持重的老家伙们,面无表情…甚至带着点忧虑的样子,很难让人察觉出他们现在到底是何种心情……

  像泰宁候陈瀛还有驸马都尉井源这一类不缺能力且有野心的家伙们,脸上的笑容,在火光的映衬下,很是喜人。

  但笑得最开心的,竟然还不是他们!

  请收藏:https://m.wcs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