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三十六章 上元佳节到_从大明风华开始的皇帝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远远走来的黄裳,赶忙上前将其迎至早早预定好的包房内。

  “上元安康,为圣君祈福!伯大,长德,恕为兄来迟一步。”冲着宫城方向恭恭敬敬拱了拱手,年岁最长的黄裳,淡淡一笑,对张洪和魏贞这俩人,也没怎么客套。

  毕竟他与这两位秉性相近的小老弟共事了三个多月的时间,他们仨人说一句意气相投,一点也不为过。

  “不曾想呐,几个月的时间而已…京城变化之大,真是让人目不暇接啊。”落于上座以后,内心激荡的黄裳,由衷地感慨了一句,引得张洪、魏贞二人连连点头附和。

  约定好的赴宴,他之所以来迟,一是因为自家幼女太缠人。对于老来得女的黄裳而言,幼女令他疼爱得很。

  二嘛,他也是趁着陪伴家中女眷逛花灯之际,四下多看看,多听听。

  要知道,为了不负皇帝厚望,照料好从草原归来的那些可怜的汉家儿女,他与张洪还有魏贞三人,连年都没回来过。一直到了正月十二那一天,在三万汉家儿女的不舍中,他们仨才重返京师。

  宣府大同二城,距离京师不算太远。新政一事,自那日朝议过后,他们仨也早已知晓。

  但是知晓归知晓,脑海中想象出来的画面,与今日所见所闻,还是差了太远。

  别的且不说,刚刚逛花灯之际,黄裳便发现,酒肆茶楼里面…甚至连个别游方货郎的小推车上面,都置办了一件名为“煤球炉子”的新奇顽意。

  生铁打造,有点重呈方筒形的炉子,里面垒着三块带着圆形孔洞烧得红彤彤的“蜂窝煤”。

  经过多方多次询问之后,令黄裳特别震惊的就是,仅仅只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顽意,竟颇受京师之地黎民百姓的疯狂追捧。

  两块煤球,若是放开了可劲烧的话,足以支撑一个时辰之久。烧得旺旺的时候,不到一刻钟的时间,便可烧开一壶热水。

  这速度,可比烧柴快了不少。这一点,绝不是黄裳自己瞎猜测的,而是经过了多方取证以后,得出来的结果。

  再就是,相比烧柴时冒出来的较大烟火味。煤球炉子,在这一方面,明显洁净了许多。

  最为重要的是,几经打探过后,黄裳已经知晓,煤球这玩意,便宜得很。

  一文钱,便可买得四块煤球!

  平常百姓家里面,满打满算一整日的功夫,顶多耗费七八块而已。

  七八块,不过是两文钱罢了。

  对比一担柴四十多文钱的价格,不可谓不便宜啊。

  而这些新奇顽意,全是出自皇帝新设立的天工所。

  可惜了,由于此地保密等级极其严格,黄裳至今也不知道,这些于民生大有裨益的好物什,究竟是出自哪位能工巧匠之手。

  当然了,感慨之际,考虑问题较为全面的黄裳,当即就想到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煤球炉子和蜂窝煤,相比普通的柴薪,其性价简直不要太高。

  一旦京师之地或是整个大明朝彻底普及开来……

  那些以卖柴为生的樵夫,往后的日子里,他们又该怎么生存下去?

  请收藏:https://m.wcs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