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13章民怨沸腾_道门见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重背受骂名,许多年来苦心经营,揭露朝廷卖国企图的大英雄!

  满人的朝廷,本就愈加离心离德,做出这种卖国行径来,早已是民怨沸腾,各地起义之声不绝于耳。偏偏在这个时候,沈荩死了,还是一种慷慨就义的姿态牺牲的——举国悲戚。

  沈荩死后,《中国日报》发唁文:“沈君之死,鬼神为之号泣,志士为之饮血,各国公使为之震动,中西报纸为之传扬,是君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没错,就像是《中国日报》里面写的一样,沈荩之死,不单单是中国人觉得如何,甚至与西方报纸也开始大肆传扬,纷纷为沈荩打抱不平。

  为沈荩发声的西方记者中有这么一个人,汉语名字叫做“莫理循”,苏格兰人,是《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同时还有一重身份,就是沈荩的至交好友。

  沈荩死后没多久,莫理循发表在《泰晤士报》上的一篇文章,将沈荩之死引起的风波,推向了高潮。莫理循和沈荩私交再好,他也是个英国人,在这篇文章里,他站在英方的利益角度,讲述了沙俄在八国联军侵华事件之后,在东北所做出的种种行径,以及沙俄的这种行为对世界各国利益的影响。甚至于在文章之中,莫理循积极呼吁日本与沙俄抗衡,以求各国势力在大清国土上的平衡。

  文章出后,举世皆惊,却又都沉寂了下来。“山雨欲来风满楼”。有心的人都知道,这篇文章说的是个真情实理,有它没它,其实没什么关系,事实就在那里摆着。毕竟,哪怕大清国各界呼吁抗议,也没见沙俄继续撤兵,反而是有向东北增兵的举动。而日本在东北的空间,在不停地被压缩,一山不容二虎,有些事情是注定了的。

  但这都是私底下交手,各国使节在这个难得平静的年头,坐在一起的时候还没有把脸撕破。而这篇文章,好死不死,把所有的一切都端到了明面上来,让那些本来没想明白的,也都开了窍。

  世上能识文断字的人,没有多少是傻子。窗户纸都捅破了,还瞧不见里头的东西,那就是真瞎。

  此事一出,整个关东的盐粮价钱,疯了一样的往上涨!凡遇上开仓,必然哄抢。所有人嘴里都在讨论一件事情——要打仗了!以至于官府不得不站出来辟谣,开仓的时候还要派兵驻守。

  但是这并没有什么用,即使是派兵驻守,这些个当兵的也愿意放自己家里人先进去。骗得了谁呀?衙门里的人它都骗不过!

  不过昌图府还算好一点儿,毕竟是粮仓,不至于被抢到饥荒。可味道也是不大对了,街面上行人渐少,有往来也都是神色匆匆,不愿多留。打从多少年前开始就乱,一直乱到如今,在昌图府城里落户的,还有几家是逃兵灾来的。当初俄国人打过来的时候,穿

  请收藏:https://m.wcs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