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81章_流血的仕途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郑国渠造福了亿万平民,帮助秦统一了天下,而其在历史上的影响,远不仅如此。当今人缅怀汉唐盛世之时,也不应忘记,这两大王朝的都城长安,正位于因郑国渠而繁荣富庶的关中平原之上。如今,郑国渠早已荒废,难觅当年风姿,在今陕西泾阳县,尚保存有其渠首遗址,

  在当时秦国官吏的眼里,郑国最终被嬴政赦免,是郑国的胜利,更是李斯的胜利。这标志着李斯地位的巩固,标志着外客在经过一场驱逐风波之后,重新成为秦国政坛上的重要力量。而杂治一战过后,李斯的威望更是达到了空前的巅峰,用卡夫卡的话来说,就是到了第二天要为之追悔的程度。

  嬴政十年这一年,实在是漫长的一年,在这一年,有太多太多的大事件发生。先是太后赵姬因嫪毐一案而被软禁,继而有二十七人为之死谏,复有茅焦为之再谏,赵姬终得重返咸阳,母子团圆。茅焦被拜为上卿,却旋即挂冠而去。吕不韦失势,被放归封国河南。然后是郑国间谍案发,嬴政颁布逐客令,很快又废除之。李斯晋升廷尉,在仕途上更进一步。

  终于到了嬴政十年的年末,李斯送走郑国,回首这一年来的沧桑巨变,也是感慨万千,恍如梦中。年关已近,李斯心想,这回总算可以歇一口气了。

  殊不知,这一年并不肯就此平静地在日历上被一翻而过。在魏国都城大梁通往咸阳的路上,有一人正葛衣竹杖,踏雪而来……

  (注:郑国渠到底产生了多大的效益,挺让我困惑。史记云,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古时候的计量单位的换算,让我头晕得很,查了一晚上,还是茫然不解,直想撞墙。《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一书说:“秦国的40000余顷,约合今天的20余顷。”历史学者葛剑雄在《秦汉统一的地理基础》一书中,说道:“郑国渠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只要看它的灌溉面积和成效就可以了。四万余顷田亩产一钟(即六斛四斗),总产量约260万斛(石);以秦汉时每人每年平均需用粮18石计,这些粮食大约能供养14.44万人。”有人又反驳葛剑雄道:“然而刚才又和老马算了下,发现原来也是一搞笑BUG。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1顷土地等于100亩田,换而言之,4万顷也就是400万亩。1亩产量是六斛四斗,总产量,就是六斛四斗乘以400万,应该是2600万斛(石)才对。葛剑雄竟然少计了一位数,成了260万斛(石)。(或者,他一心认定了1顷等于10亩?-_\)换而言之,郑国渠每年的粮食产出,其实是葛剑雄计算数字的十倍,可以供养大约144.4万人。按照范文澜老先生的战国人口推算,战国末年秦国人口大约500万上下,一个郑国渠,就可以解决三分之一强。再加上灌溉300万亩的都江堰和各处散田,这样就对上了。”网上还有说法,“据有关历史专家研究,郑国渠灌溉的115万亩良田,按照每亩产600斤粮食计算,就能够供应秦国60万军队作战。”

  我没有搞懂,文中虚写,乃勉强为之。即便是文中的虚写,我也觉得大有问题。请读者存疑,望高人指正。)

  文章引用自:

  第一百九十三部分

  上回说到,在魏国都城大梁通往咸阳的路上,有一人正葛衣竹杖,踏雪而来。

  来者究竟何许人也?他为何而来,为何要来?他的到来将对李斯和秦国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这人到达咸阳之后便会自然揭晓。而现在的情形是,由于此人是唱戏的骑马——步踱,是以他在路上还很需要花段时间,我们也不能老等着他不是。所以,让我们把视线继续停留在咸阳城内,看看在这段时间之内,秦国又有什么新的政治动向。

  且说通过谏逐客、救郑国,李斯在秦国政坛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巩固。

  请收藏:https://m.wcs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