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240章 狗改不了吃屎_从平凡的世界开始当农民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做饭。

  到井边时,正好碰到了谢连生打水。

  近几年,来罐子村插队的知青们陆续离开了。像当初一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连陈永红前段时间也和王喜山离婚,留下两个孩子匆匆返城。

  当初两个人爱的死去活来,甚至惊动公社里,最后的结局却有点让人唏嘘。

  谢连生算目前唯一留下的知青,而且已经在罐子村当了上门女婿。他的家境普通,也没有什么门路回去。

  去年高考恢复时,谢连生也报名参加了,结果没考上。倒是蛰伏十年的尚志民以高分考上大学。

  十年的时间,这个有些胆小的城里青年,无论穿着打扮和行为举止,已经彻底和黄土高原人没有太大区别了。

  和对方打过招呼,王满银担着水匆匆返回。

  到家,就听兰花扯着嗓子开始喊几个孩子起床吃饭。

  “妈,啥饭?”王磊起床后,一脸睡意朦胧的问。

  “还能吃啥,玉米糁,煮鸡蛋,炒的土豆!”

  “天天土豆鸡蛋,早腻了,就不能换个花样。我不吃饭,要吃饼干……”这家伙话没说完,跟着就蹦跳起来:“啊,你打我干啥!”

  “我看你长得像饼干,放在十年前,过年都吃不上这样的饭菜!”兰花恨不得拿起扫帚照儿子屁股上打一顿。

  鸡蛋都不吃,想啥哩!

  王满银也觉得儿子该打。这家伙从小就没怎么吃过苦。自家开着代销点,零食不说管够,但一直没断过。

  不但王磊,剩余两个孩子也一样。

  所以他们嘴巴要比其他孩子刁一些,经常抱怨这不好吃,那不好吃。

  有时候王满银真想把他们饿上三顿再说……不过想想还是算了。自家有这条件,没必要特意委屈孩子们吃苦。

  见哥哥挨打,剩余两个孩子老老实实坐在炕桌前吃饭,也没人抱怨玉米糁辣嗓子了。

  吃罢饭,兰花便骑车去门市部上班。年前正是缝纫铺忙的时候,她半天时间都不能耽搁。

  王满银交代几个孩子老老实实在家后,也去村里秧歌队报道。

  他作为罐子村的一份子,自然不能缺席这样的大场面。

  其实扭秧歌并不复杂,无非跟着锣鼓点,脚踏十字步,身形摇、摆、走、跳、扭。动作并不一定要多么规范,主要图的是气氛和热闹。

  王满银也没有想到,往日那些沉默寡言木讷的受苦人,一旦锣鼓响起,仿佛像换了个人一样。

  腰一扭,跨一摆,整个人就变得鲜活起来。

  上下、左右、前进、后退……跃动的步伐将他们心中炙热的感情尽情释放着,似乎像是刻在受苦人基因里的图腾印记。

  很多时候跟随大家练着练着,王满银都有种豪壮浩然之感。

  扭了一阵秧歌,他浑身直冒汗,索性离开队伍,又坐到场边跟人吹起唢呐。

  唢呐正是秧歌伴奏的乐器之一,也是黄土高原人日常红白喜事离不开的。原西县的唢呐更在整个黄原地区都有名。

  后世网上关于唢呐的总结很到位:“百般乐器,唢呐为王,不是升天,就是拜堂,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把二胡拉一生。唢呐一响全剧终……”

  黄土高原这边唢呐曲牌非常讲究,不同场合吹得也不同。比如红喜一般是《大摆队》《得胜回营》、《西风赞》,白喜主要是《花道子》《散白银》《孟姜女哭长城》等,祭祀要用《开庙门》……

  不过这玩意儿听起来动听,吹起来费劲儿,特别考验肺活量。

  一般人初次接触,还真摸不好腔调。

  请收藏:https://m.wcs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