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32章 掉到粪坑里_从平凡的世界开始当农民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32章掉到粪坑里

  农历七月半。

  烈日炎炎,蝉鸣声声。

  虽然前段时间一场暴雨来势汹汹,但夏天天热,水分蒸发量很大。短短半个多月,罐子村周围台塬山峁上的庄稼已经开始曲卷着叶子,呈现出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不过川道里墒势足,倒没受太大影响。

  玉米高粱叶子一如既往的翠绿茂盛,齐刷刷立起青纱帐,也预示着今年将会有个好收成。

  尤其那五十亩地的杂交高粱,更是非常喜人。这新品种没有传统高粱长得高,穗头却特别大,独杆直挺挺圆咕隆咚的膨起,碗口大一坨。

  瞅着形势,就算没有宣传中那样亩产超千斤,估计也能达到四五百斤。

  王连顺现在后悔的直拍大腿。早知道公社推广的杂交高粱产量这么高,当初应该多换些种子。

  要知道,普通高粱亩产不过二百来斤,两者相差快一倍。

  五十亩地,一季下来能差一万多斤粮食。

  这不能全怨王连顺。

  主要大家都被各种新生事物弄怕了,看不到好处前,没人愿意多种。另一方面杂交高粱的种子很贵,两斤半普通高粱才能换一斤。

  也因为这些原因,今年石圪节各生产队杂交高粱种植都不多,基本在百来亩左右。

  估计到明年,应该就会一窝蜂种植了。

  从供销社送货回来时,王满银路过高粱地时,同样有些惊讶。

  在后世时,各种高产农作物不断涌现,高粱由于口感的问题,农村已经很少有人家种植了,所以他对这个不了解。

  不过不管怎地,对于罐子村社员们是好事儿。

  挑着扁担到家,王满银直接进入空间,洗过澡后,又吃了个大甜瓜,才悄无声息返回外边。

  回来前,他看到石圪节公社集市上有人卖瓜,正好弄几个放家里,等兰花回来吃。

  其实他家自留地里也种了几棵瓜秧,不过还没到成熟时间。

  略作休息,王满银开始挖蚯蚓喂猪,接着清洗小石头留下的尿布。

  很快,又有碎娃登门卖东西。

  王满银在家说起来挺闲,其实杂七杂八的事情也不少。

  临近中午,村里广播喇叭准时响起。

  先是前奏乐曲,接着播音员清晰的声音随风传来:“原西县人民广播电台,现在开始播音……”

  几天前,石圪节公社通往罐子村的广播线路已经架设完毕。木头电线杆从王满银家门前土路上经过,直连到大队部。

  每天广播三次,早上六点半准时开播,中午十二点播到两点半,晚上七点开始。

  一般先转播上边的广播电台节目,然后播放原西县新闻,同样形势一片大好。

  最后各种文艺节目,也是社员们最喜欢听得。

  接连听几天,连王满银都能够跟着哼两段了。

  中午天热,自己一个人也不想费事做饭。他干脆弄了一把红薯叶凉调,配上凉玉米窝窝

  请收藏:https://m.wcs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